以本体言,虽不可竞析之为二心。
彼非谓知之可后也,其所谓知者非知,而行者非行也。他说:天者,理而已矣,得理财得天矣。
他说: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,就言有者之所谓有而谓无其有也。非别有独露之灵光,回脱根尘,泯形声、离言动,而为恍惚杳冥之精也。[154]《中庸》,《礼记章句》卷三十一。这样,人岂不是变成陶器一类东西了吗? 他强调指出:夫性者生理也,日生则日成也。他说: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共焉者也。
性是生之理,只有生而后有生之理。[173]《大学传第六章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一。[52] 仁固然是情感意识,但如果没有理性原则统领,则不成其为仁。
[37] 可见,能群是人的本质特征,就是说,人是社会群体,而不是单个人的存在。但他认为,人的本质不应该从生而有也、天之就也的人性中去寻找,而应该从其他方面,即人的社会伦理和心知方面去说明。[26] 即认为告子从根本上否定了道德人性。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,必得罚。
我为天之所欲,天亦为我所欲。荀子虽提倡性恶论,把伦理道德看作是外在的价值原则,但他和孟子一样,提倡人人皆可以为舜禹,人人皆可以成圣人,因为在他看来,圣人不是天生的,而是靠学习积累形成的。
[13] 如果说,墨子只是初步提出了心知的思想,那么后期墨家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点,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认知学说。至于义外之说,同生之谓性却是完全一致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心也者,道之工宰也[50],是对道进行加工制造的主宰者。伏术为学,专心一志,思索熟察,加日悬久,积善而不息,则通于神明,参于天地矣。
孟子所开创的道德论和荀子所提倡的理智论,代表了儒家最主要的两种心性论学说。他们所说的心,完全是认知之心、理智之心。[19] 这是墨子思想的必然发展,也是墨家价值观的基本出发点。虚壹而静则大清明,能够认识道。
荀子认为,人性是能够改变的,也是必须改变的。[15] 说明心有辨认事物一般意义的抽象能力,即理性思维能力。
这种自然人性论,同道家的重要区别在于,道家所说的自然,既不离个体的感性存在,如包括保身全生之类,但又是超越个体生命的本体存在,具有普遍性、绝对性和无限性,它以实现人的精神自由为目的。故曰:义,天下之良宝也。
因此,他不是以心为性的道德自律论者,而是化性起伪的理智论者。在荀子这里,诚被认为是一种主观精神状态或心理状态,并不是道德原则或形而上的存在。心是统摄的主宰,具有综合概括的认识能力。这正是人的主体能动性之所在。礼有三本:天地者,生之本也。孟子赋予人性以先验的道德属性,认为人人皆有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需要,荀子却断然否定有任何先验的道德性,恢复了人的生物性的本来面目,因而出现了所谓性善与性恶之争。
这同荀子重礼的思想并不矛盾。孟子正是通过批判告子的义外说,确立了这一道德主体论的心性论。
人性是自然的,仁义是人为的,故不可以仁义为人性。[14] 说明人具有认知能力,人的生命就在于形体和认识的结合。
墨家的功利主义,企图把整体利益同个体利益结合起来,但是以个体利益为基础。人之所以能群,是由于有分,分是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的体现,也就是他所说的义。
荀子被认为是提出天人相分说的著名代表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他也有天人合一思想。[48] 察者思虑分辨,行者实践体验。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群体,才能同自然界相对立,利用和改造自然界,这就是人的社会主体性。仁以兴天下之利,除天下之害[18]为标准,义更是以利为根本标志。
这些都是荀子思想中最有特色的部分。性之和所生,精合感应,不事而自然,谓之性。
[5] 说明性之善恶是由外部社会条件决定的。这一点恰恰与心性论直接有关。
因此,他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,即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力,强调自我改造,而不是自我实现。在承认人性生而具有这一点上,荀、孟是相同的,但区别恰恰也在这里。
然则,仁义法正,有可知可能之理。总之,赖其力者生,不赖其力者不生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儒家 墨家 人性论 。认识变成了对主体自身的认识,人和自然界变成了价值关系。
[6] 所谓取,就是直接经验。其实,告子的仁内义外说,同孔子思想倒比较接近。
爱利不相为内外,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。他把仁义说成人所不可缺少的东西,是因为这是天的目的和意志,而不是人所能决定的。
荀子固然重礼,但他又提出礼有三本的思想,把自然界看作是礼的起源。一方面由于荀子重视认识的指导作用,因此,他并不主张人人都按其本性自我发展、自我实现。